概况

历史沿革与历任馆长

历史沿革

1918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即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成立后设有“北京美术学校图书室”,1922年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时期开始称“图书馆”,之后历经“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图书课”“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仪器图书课图书部”“国立北平艺专图书馆”等名称,据当时统计,1931年图书馆藏中文图书5220册(包括杂志3500多册),西文图书336册,日文图书491册,合计6047册,其中的文艺书画建筑类图书近2000册。

1937年抗战爆发,国立北平艺专部分师生南下,带去了一小部分图书资料。1938年3月北平艺专在湖南沅陵与杭州艺专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图书馆随之更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图书馆”。留守北平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5月变更校名为“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图书馆持续购藏中外文图书。

抗战胜利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奉教育部令就近复校于杭州,北平艺专南迁时带去的134册图书期刊在八年辗转后已存留很少。同时,教育部将沦陷时北平的八所院校编为特设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为第八分班。根据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八分班图书馆图书字画财产调查表:中文图书 1591种5700册;西文图书 138种148册;日文图书 564种1149册;字画 89种247件;珂罗版画稿 72种499件。

1946年8月,徐悲鸿北上接收第八班,重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暑假,国立北平艺专自东总布胡同旧址迁到校尉胡同。图书馆设在U字楼二层。

北平解放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与北平艺专合并,成立“国立美术学院”,1950年1月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据1950年3月的《图书馆概况调查表》记载,图书馆地址位于内一区校尉营八号学校的北楼上,设有书库二间,办公室一间,阅览室一大间;书籍大部分系抗战胜利艺专复校后由教育部特设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八分班接收者;用王云五《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并参照皮高品、刘国均著《图书分类法》;购置图书费为每月小米一千斤;每日开馆时间正午十二时至下午九时,星期日上午九时至十二时。

1950、60年代,图书馆除采购新出版的中外文图书外,还抓住时代机遇,通过访购、接受捐赠、转让等方式陆续购藏古籍线装图书、碑帖拓片、木版年画、宣传画、连环画等,均具有相当规模,形成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及藏书积累;期间配合学校教学工作,图书馆举办各类专业图书、资料的专题展览,以及进行二次文献整理暨编印艺术类专题书目、参考书目等;根据图书馆发展以及服务教学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项图书馆规章制度。

1958年,学校陈列馆成立,图书馆向陈列馆移交馆藏文物154件。其中画作(油画、粉画、素描等)125件,实物礼品22件。这些作品作为陈列馆的基础馆藏,实现图书文献与美术文物作品分馆保存。

1959年图书馆参照北京图书馆1957年9月出版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结合馆藏图书的实际情况,修订完成图书分类草案。1962年,图书馆建立分类顺序排架号即种次号排架法,编制馆藏图书分类排架号簿。这套方法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中期。

1970年5月,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随学校到河北磁县参加劳动锻炼,馆内业务工作即告停顿。1973年起图书馆恢复订购部分外刊及图书。

1982年起,财政部每年拨外汇专款,由国家教委下达给有文科博士、硕士点的高等学校引进图书。我院为少数获得该项目的学校,并延续至今。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注重中外文艺术类图书的购置,其中引进的日本成套大型美术图书,以西洋美术史为发展脉络,突出流派与大师,为教学及绘画观念的发展提供了资料支撑。

1995年6月,图书馆随学校中转搬迁至北京朝阳区万红西街2号(原北京器件二厂)。图书馆利用中转办学的特殊阶段,研究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开始按照中图法进行分类编目,停用近四十年的中小型图书分类法;1997年,图书馆引进业务系统软件,在同类院校图书馆中,率先探索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搭建图书馆局域网,4月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图书编目,培训及动员全馆人员加紧进行馆藏图书的回溯建库工作,全力推进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1998年2月,图书流通工作启用计算机管理,完成从人工借阅到计算机管理的转变。

2001年8月,图书馆随学校搬迁至花家地新校区。图书馆为三层独立建筑,园林天井式设计,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根据图书馆的主流发展趋势,设计为大开间阅览区域。由以前的闭架借阅方式转变为开架借阅,重新划分库位,除期刊社科阅览室、艺术图书阅览室、外文图书(文科专款)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外,根据文献分级管理及建设专业书库的需要,设立特藏书库、线装书库以及中心书库(美术图书保留本)。学校投入260万元用于购置服务器、计算机及相关电子设备,购买新的管理系统软件,实现图书采访、订购、编目、流通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管理。

搬迁到新校后,图书馆开始逐步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建设及开通图书馆主页,购买数据库等;2006年起升级管理系统,增加分馆模块,搭建VPN网络,陆续协助各分院系进行书目数据回溯建库工作;2015年利用RFID技术实现图书自助借还服务。

2018年12月起,图书馆启动特藏资源的全面清查整理工作,成立“文献整理小组”,开始有计划、分步骤清查珍贵馆藏暨编目回溯工作。同时,图书馆调整部门设置,进行组织结构与人员的调整配置;加强制度建设和改进管理模式;重新规划书库区、办公区及阅览区域,对图书馆空间环境以及功能进行了一系列优化调整;按照文献分级、专题典藏的思路,图书馆重新划分库位,有序进行图书库位的动态调整;以专业性及研究方向为导向,对文献进行深度整理。

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图书馆确立了图书文献的采购重点是继续丰富图书馆的专业馆藏、优势馆藏以及特色馆藏,查漏补缺进行系统建设,同时拓展新的收藏种类,积极争取特藏文献以及专业文献的捐赠。

2019年以来,图书馆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升级了业务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公共检索的各项功能以及提升书目数据质量;购置先进的扫描设备、系统平台及各类硬件等,加快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特色专题数据库,致力于为研究者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数字资源。全面进行图书馆网站建设,以专业性、学术性、高品质为导向进行改版设计,力求建设专业资源及学术服务的发布平台。

2020年10月起,图书馆创新实施架位号排架方式,改变原来按照中图法进行分类排架的方式。图书的架位号以一组形式简洁、定位准确的数字来标识图书位置,并在馆藏检索系统中生成导航图,使读者可以更快捷的找到图书,也便于图书回架、顺架和位置优化。图书架位号工作结合图书的学科分类革新。图书馆广泛邀请教学一线的专家学者参与,在参考《中图法》的基础上,紧贴专业发展实际,对图书重新进行分类调整,打造学科文献专区。

对外交流方面,1986年5月,“全国美术院校图书馆协作会议”成立,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1995年5月,“全国美术院校图书馆协作会议”改称“全国美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之下;2008年12月,我馆作为发起馆及组织者之一,联合北京地区20所艺术高校图书馆成立“北京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直属北京高校图工委,每年以年会方式,进行图书馆业务交流。多年以来,以全国美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及北京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图书馆与全国以及北京地区的兄弟院校图书馆进行交流、合作、共享,携手共进,共谋艺术类专业图书馆的发展。


  1. 图书馆的任务、愿景、战略重点
  2. 图书馆简介
  3. 图书馆开馆时间
  4. 图书馆组织机构与部门职能
  5. 百年积累邺架琳琅:馆藏文献资源情况
  6. 历史沿革
  7. 历任馆长简表
  8. 民国时期图书馆馆长简介
  9. 图书馆大事记
  10. 馆藏章中的历史